值得回味的美国留学陪读生活
毕达留学是一家以“录名校、做口碑”为理念的留学咨询机构,专注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阶段的海外校名申请。毕达注重个性化和透明化的申请服务,致力于申请者学术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申请者从本质上提升竞争力并获名校录取。众多超预期的名校录取,是毕达打造以口碑传播为核心的基础。正因如此,每年都有众多学生以照片和视频形式为毕达留学公开代言。查看更多

出国留学陪读签证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夫妻陪读签证,大部分国家有这类陪读签证,只有正式配偶才有申请资格,男(女)朋友或未婚夫(妻)则不被承认;第二种是父母陪读签证,这类签证只存在于部分国家;此外,英国还有一种子女陪读签证,只要是父母一方申请留英读硕,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陪读。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妻子分享的和他丈夫的美国留学陪读生活吧!

一场意外导致由F2到F1

到美国留学的人都知道,在申请留美签证时,自己的留学生签证叫F1签证,而配偶去美国陪读时申请的签证叫F2签证。所以好多陪读的人,都戏称自己是:F2。

陶静就是美国TNU大学机械系博士生牛磊的妻子,在牛磊来到美国TNU大学读博的第二年,她也就自然而然的申请F2来到美国,与老公一同在美国生活。陶静原本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士毕业,来美国的目的就是想照料老公牛磊的起居生活,希望他能够早日完成博士课程。而牛磊呢,在学校是全额奖学金,每月1500美金,两个人生活,小康称不上,但也足能够解决二人的温饱了。但陪读的生活并不像两人想象的那样,老公专心读书,老婆操持家务,而变成了两个人一起读书,成了真正的“陪读”。

陶静来之前,牛磊为了给老婆一个惊喜,也为了日后两人生活的方便,新买了辆汽车,陶静刚刚踏上美国的土地,来到学校里,牛磊就迫不及待的想向老婆展示一下他们的新车。傍晚,天刚刚擦黑,二人就来到停车场,开动自己的新车子。不知是二人刚刚团聚兴奋的原因,还是因为牛磊刚刚买了车子,技术还不够娴熟所致,总之,在打算把车子开出停车场的时候,误把油门当刹车,一连撞了六辆车子,其中一辆情况严重,五辆不同程度的刮伤。由于车子是刚才买的,还没有来得及上各种保险,这一下可把俩人吓坏了!陶静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牛磊也傻在那儿了。兴奋的感觉一下子就凝固住了。”

没有保险,六辆车子的赔偿金不是一笔小数目。陶静怎么也没有想到,陪读生活的第一天,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洗衣服做饭,成为幸福的小妇人,而在这场油门当刹车的车祸中结束了她刚踏上美国之路的兴奋。当时他们曾经想怎么样去偿还这笔赔偿金,陶静想到了回国找工作,因为以F2的身份是不允许打工的,也就是说她只能花钱不能挣钱;牛磊想到了申请个人破产,在美国的法律中是允许个人申请破产的,但是这样对今后的生活会有影响,这会记录在案,跟着自己一辈子。

俩人还在发愁怎么解决的时候,各个大学又开始了招生,许多在国内的同学都托他们打听一些学校的情况,什么住宿条件、奖学金的数额等,牛磊此时突发奇想:“不如陶静你也申请读博士吧,你条件好,全奖是没有问题的,每月1500美金,两人就是3000,一个月下来能攒不少,这样钱就可以还上了”。陶静想想,F2不能打工,没有收入来源,不如去读个书,有奖学金还能再读个学位,何乐不为?

“我没想到,F2的生活是那么短暂,为了还上赔偿金,我从F2转成了F1,本来想在美国做全职太太,没想到又开始读书了,这样到真是陪读了,陪着牛磊一起读书,连专业都是一样的。”陶静说。

原本以为陪读生活就会像保姆一样,与锅碗瓢盆为伍,谁知道陪读经历是各有各的不同。一场意外就改变了陪读身份。

妈妈陪着我的感觉真好

与夫妻陪读相比,父母陪伴孩子去国外读书是目前比较典型的现象。

现在还在新西兰读旅游硕士学位的苇苇,三年本科的学习都是由妈妈陪伴她度过的。回想起与妈妈一起在新西兰的日子,苇苇说:“有妈妈陪读的感觉真好!”

真得感谢MSN的便捷,记者很容易就得知了苇苇和她妈妈的故事。

在MSN的那一边,苇苇介绍:按照新西兰的规定,17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可以申请家人陪读,申请的手续也很方便。因为我已经过了这个年龄,所以,实际上我妈妈来新西兰陪我,申请的是探亲签证,不过探亲签证的时间比较短,三个月。好在与一学期的时间相差不多,每个假期我回国,回来后就为我妈妈办探亲手续,就这样,基本上也算是全程陪读了。

你别以为我特别娇气,都挺大的了还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主要是我从小就是个“病秧子”,常年都是“药拌饭”,练就了特强的吃药本领,不管什么药,拿起来就往嘴里放,一点都不觉得苦。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家里人习惯了对我的呵护,到国外他们特别不放心,再加上我一到新西兰就大病一场,所以我妈妈就只好来陪着我了。

开销的确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我妈妈那时候在这里是给外国人作脸,也就是美容,所以她的开销可以自己应付。因为我爸爸是摄影师,在上海开了个影楼,婚纱摄影需要化妆,妈妈就开始弄美容了。不过妈妈是探亲签证不能打工,只能打黑工,这样的话,就要看她是否觉得值得,因为,在这里打工都很辛苦,有没有必要让父母到这里来受苦呢?我妈妈来是因为我的身体不好,没办法。

其实我也很希望她能来,她来了,我什么都不用干,可以专心学习,没有寂寞感,还是很开心的。

到后来,她自己作美容,再后来我开始跟一些公司签约工作了。由于工作了钱也不是很紧,所以我们常出去旅游,如果光我一个人是不会去的,因为那时候我妈妈在,我们就常出去玩儿。

如果经济实力条件许可,去陪读帮帮孩子的生活,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让他们发展得更好。

陪读陪读,也陪也读

美国,是很多人向往的,在美国陪读的人会有怎样的体会呢?本刊特约记者宗兴在美国采访了一位陪读的杨女士。

杨女士介绍说:我是跟着我先生来到美国的。我俩原来在国内一所著名高校是同学,先生是研究生,我读本科。我原来没有想过要出国,但是到美国读书一直是先生的心愿。他是学工程的,说希望到美国学些比较前沿的东西。所以他一上研究生就开始准备“寄托”,一阵忙碌之后,2003年8月他如愿来到了美国南部的一所大学求学。

出国之前,我和先生讨论到了我们的将来,他说我们结婚吧,这样你可以出来伴读。我和家里人去商量,爸爸同意了,但是我妈有点舍不得,她觉得我在国内找份好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7月份的时候我和先生把证领了。

2004年1月我来到了美国。当时刚过来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人家说“小别胜新婚”,更别提先生在国外了。

说实话,刚来美国挺失望的。觉得小城市的那些建筑比起北京上海来差远了。刚来一个月,先生说不要太累,好好适应一下美国生活,我说好啊,当时每天在家看看电视。我觉得这些年国内英语教学进步挺大的,我在国内经常看原版影碟,所以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情景喜剧的时候,不算特别吃力。

先生和我商量,说我们可以先要一个孩子。我现在清闲,可以带孩子。我同意了,很快就怀孕了。怀孕期间我每天还要自己做饭,因为先生在实验室工作特别辛苦。他一般早上9点去实验室,晚上5点多回来吃个饭,然后就又去实验室了,都要到11点才能回来。有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去实验室,有的时候就呆在家里看看电视。当时心里挺不高兴的,觉得一点也享受不到怀孕的特权(笑)。后来在差不多怀孕8个月的时候,我妈妈就来美国探亲了。她每天做饭,我就乐得清闲了。

2005年春天,孩子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大家都很高兴。先生打趣地说:好不容易作了一回美国人他爹。小生命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但是也很辛苦。晚上孩子一哭,我就要爬起来。刚开始先生也被折磨得特别累,因为他白天还要做研究,我很心疼,就劝他夜里不要起来。当然要不是我妈妈在帮助,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就有点在家呆不住了。我觉得这样不行,因为总是不读书人就要废掉了,于是,我萌发了申请学校的念头。但是实在不想读博士了,那样五六年投入时间太长,我打算读个短平快好找工作的专业。一次在中国学生会举办的聚会上,我听别人说读会计学挺好找工作的,于是就和先生商量。他刚开始有点犹豫,因为读这个专业没有奖学金,后来再仔细想想,也就同意了。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读书啊。

明确了这个目标了之后,我就开始准备GRE和托福了,在这里没有新东方那样的氛围。书本丢了好几年重新捡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我上个月考完了托福,感觉还不错,现在正在准备GRE。虽然生活有些艰辛,我每天早晨起来还是挺开心的,觉得有目标,有追求。

如果你要问我后不后悔出国陪读这个选择,我觉得并不后悔。因为以前经历都挺顺的,我想出来体会一点艰辛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一直鼓励我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先生读博士那么辛苦,我这点累也不算什么。我想人还是要向前看,很多东西现在可能看不清,等将来回过头来看,应该是挺值得。

奉劝一些准备到美国来陪读的女孩子,如果你吃不了苦,要三思而后行。如果有机会,多学些本事也不错。

先生回国,我却留在了日本

在山东大学做教师的安小姐怎么也没想到要陪先生去日本。并且比先生呆的时间还要长。

安小姐的丈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时,参加了中日联合培训的一个项目,并被学校派去日本研修,这个项目带有26万日元的奖学金,本来以学生身份是不能带家属的,但丈夫在去日本之前把邀请函、护照等材料全部复印了一份,尝试着向日本使馆申请了“留学滞在”身份,就是家属的陪读,没想到很快就批下来了。

丈夫走后,安小姐开始边办签证边学日语,由于各种手续比较完善,签证办起来也比较顺利,没遇到什么波折。就这样,丈夫去日本半年后,安小姐也到了日本。

到日本后,由于丈夫的奖学金足够两个人在日本的生活费用了,安小姐没有向其他陪读者一样去打工,而是在家照顾着丈夫的生活。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在买菜、购物中她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学会和别人交流是她到日本首要面临的问题。当时,她们居住的公寓小区内有很多留学生,也有很多象她一样的陪读者,为帮助大家沟通,社区就成立了帮外国人学日语的小组,小组成员全部是社区内的志愿者或者日本的家庭主妇,她也加入这个日语学习小组一对一的开始接受日本的家庭语言帮教。每到一个家庭拜访后她都用纸记下所有的对话回家学习。当时,日本东京大学也为留学生的家属开设了免费学日语的训练班,她又抓住这个机会去上课。

丈夫一年学习期满要回国了。但是安小姐却面临一个归属的问题:如果随丈夫回国自己还要回到山东大学继续做老师,如果丈夫博士毕业了可以随他留在北京,但当时离他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不回国的话没了丈夫的生活费自己就要去打工赚钱,而且不能是陪读身份了。想来想去,还是想留在日本,等到丈夫毕业再回国。

就这样,丈夫给她留下了到日本后积攒下来的生活费回国了。因为自己在国内大学教师的身份,安小姐作为自费研究员的身份留在了丈夫就读的学校,学校只收取很少的费用。但这剩下的钱还是不够支撑她一年的生活,恰巧,她学日语的学校贴出了一则招工信息,她马上去那家餐厅应聘。后来每天的安排就是,上午去自己的研究室搞研究,下午去日语学校学日语,晚上就去一家日本人开的中国料理店打工赚生活费。

紧张的生活锻炼了她很强的耐力,日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她在日本还尝试着参加日语的水平考试,居然差四分就达到了最高级!已经回国的丈夫也被她的成绩吓了一跳:这个小女人自己过得蛮不错嘛。

随着丈夫博士毕业,她的“陪读”生涯也结束了。

生活有时候很有戏剧性,不知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抓紧机会充实自己是陪读之后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