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大一新生必看的选课指南
毕达留学是一家以“录名校、做口碑”为理念的留学咨询机构,专注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阶段的海外校名申请。毕达注重个性化和透明化的申请服务,致力于申请者学术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申请者从本质上提升竞争力并获名校录取。众多超预期的名校录取,是毕达打造以口碑传播为核心的基础。正因如此,每年都有众多学生以照片和视频形式为毕达留学公开代言。查看更多
拿到心仪的offer了,准备出发去心心念念的美国大学开启新生活了?等等~小伙伴们,对于初来乍到的大一新生,你们即将要迎来的一件大事——选课。可不是分分钟能搞懂的,下面小编贴心奉上一份美国大学选课指南,拿走不谢!

北美大学大一的选课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有些学校甚至4月就可以进行选课了。

选课,在新手眼里,只是安排课程;在中级选手眼中,则左右着自己的GPA;然而选课高手们已经看透“江湖”,在选课大战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独门心法,每到新学期选课开放之日,必定用火眼金睛锁定自己心水的课程,左劈右挡,抢下宝贵的课程。

1.必修选修分清楚 毕业要求不糊涂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教育位居世界一流,名校设置的课程繁多,除去保守的传统课程,近年来,新颖的特色课程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更是频频登上国内新闻的头条。

美国大学纷纷推出日本动漫研究、太极拳、中国功夫、冥想、如何脱离单身狗的队伍的专业课……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不少学生阅过新闻,都顿觉新鲜,立刻报名上课。比如南加州大学开设的自拍课实际上是一门写作课~~~

然而,在选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最基本的原则——即选课要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在大学里,每一门专业都有独立的学分要求,比如,某学校的音乐学院可能要求学生在本院内修够33个学分,额外还要在舞蹈、美术、和语言三个系里选择6个学分的课程。那么一位音乐系的学生选课时就要注意安排自己的大学四年,选择满足毕业要求的课程,不紧不慢地完成全部的学业。

若是在第一、二年时贪图高GPA,任性地选了不少水课,跟着教授看电影、逛博物馆,那么到了最后两年,学生就有可能为了赶“进度”而大量地上专业课,作业多了,难度大了,最后苦不堪言,只能勉强过了毕业要求,GPA也不见得会保持在高水平。

有些人可能会问,选课要选必修课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难道中国学生们不知道吗?

道理虽简单,但在毕业路上,美国大学甩给学生的挑战可是防不胜防的!

首先,学院每年都有可能更改毕业要求,进校门时说好的这节课不用上了,大三了又告诉你:亲,这门课已经成为必修了,快来选一个section吧!在advisor的办公室里,常常堆着很多介绍学院与专业的小册子,同学们,没事儿去老师的办公室溜达溜达,看看小册子是不是换了新封面?打开看看,是不是多了一点新内容?

学院的毕业要求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通常都不会大肆修改,只要及时跟进,学生也不会受很深的影响。然而,坑爹的是——每个学期,美国大学开放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计划通常赶不上变化,也许你计划好两年后再上的一门课,今年突然就被取消了。原因很多:课不受欢迎被“腰斩”了、课程设置不合理,被学生投诉了、教授跳槽了、或者教授去世了……到时候,学生只有欲哭无泪的份吶。

所以,第一条心法的总结就是,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查看学校信息,不要糊里糊涂地上了一堆课,到了大四却发现:咦,这门必修课我没有上吗?

2.时间安排有学问 不饿肚子不犯困

一位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学长曾诚恳地说过——既然我不是早起的鸟儿,那我就不吃早上的虫子了。

说这句话的他,刚刚排好自己的课表,每天最早的一门课在9点30。离开了国内起早贪黑,上早读、晚自习的生活,学长已经忘记了日出是什么样子。由于意识到自己早上的学习效率很低,又爱打瞌睡,他索性不选8点的早课,而是从9点30开始自己的学习。因为繁忙的生活,让他更加格外看重自己的睡眠质量。

与他的考虑相同,另一位学姐犯愁的是吃饭的问题。

大一的时候,她选了三节连在一起的课程,中间只休息十分钟,从早上9点一口气上到下午2点,完全没有吃饭的时间。刚开始,她还会早起给自己做两个三明治带着充饥,mid term季一来,三明治也顾不上做了,只能在课间买两杯咖啡顶顶。

由此可见,选课的时间安排也是一门学问。虽然连着上三四节课的大有人在,不免有人觉得为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身体状况而调整选课的人有些“公主病”,但俗话说得好啊,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

累垮了自己,就是考多少个A也难以弥补。

此外,将课程排得太过密集,如果上课的地点又离得很远,就难免常常迟到。

不少美丽的美国校园,建在山上、湖边,那都是不输度假村的占地面积。上一节数学课可能要跑到东南角的教学楼,下一节计算机技术课就在北边上了。不通人情的教授可不会管你是不是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赶来上课,出勤分就先扣你几分。通情达理的教授,虽然不会在意你迟到,但到了小考的时候,你晚去几分钟,就少了几分钟的时间。

因此,选课注意时间安排,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吃饭睡觉,学习恋爱,各不耽误,才见高手水平!

3.只要教授选得好 次次小考像高考

Professor,中文名教授,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他决定了你的努力有没有回报,你的天赋有没有被发现,也决定了你是否能拿到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漂亮地毕业。教授的威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出现了rate my professor这样的网站,像大众点评一样,满足学生们对于挑选教授的需求。

为什么教授如此重要?

这就要从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说起了。不少基础课程,例如很多人都逃不掉的微积分101、心理101、英语写作101……都是一门课分出十几个section,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教授任教。

课程的名称一样,但教学内容却可以天差地别——每个教授都标榜个性,喜欢自己添加额外的作业和阅读教材。讲课风格也不一。有喜欢对着PPT念经的,有即兴讲课不打草稿的,有鼓励学生讨论的,也有不准你上课说话的……

考试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除了final是逃不开的大劫,有的教授喜欢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时不时地搞个Pop quiz敲打你的小心灵;有的教授则稳扎稳打,考前发下10页的备考范围,建议你老实背诵。

选对了教授,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毕竟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比如有些人最怕即兴讲课的教授,没有笔记,没有PPT,飘忽之中已经讲出了课本范围……有些同学则正好相反,觉得抄笔记让人昏昏欲睡,不如专心听教授讲课来的有趣。

Rate My Professor网站上可以查看每位教授的信息,在这个网站上,教授教过的学生会给他打分。受欢迎的教授分数自然高,得到的反馈也多,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人来为他打高分;不受欢迎的教授得分低,如果激起了民怨,也会收到接连不断的差评。 

但Rate My Professor对于留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在网站上褒贬教授的人主要为北美当地的学生,而这些人与我们往往存在根本的差异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等。比如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人根本不会理解每周做2次ppt的苦痛。

当然学生们还可以上网查看教授的履历与文献,从而估计教授的水平。很多在专业领域大名鼎鼎的教授可能在学校里默默无闻,不做宣传,专心教课与写书。能“捞”到这样几个学术能力过硬的教授,不仅可以和他们切磋交流,如果感情好,也有机会让他们写分量重的推荐信。教授的背景与成就,都是选课时可以考虑的因素。

作为国际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对于教授除了讲课风格与水平之外,还有些无法忽视的特殊顾虑,是网络上查不到的。

首先,有种族歧视的教授是中国学生的噩梦,能避就避,这是万千学长学姐总结出的血泪教训。

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的大教授也可能看不起中国人,言语间对我们存有偏见与怨恨。他们可能平时讲课不对你发难,但在私下交流的时候却轻蔑地评论你的祖国,这样的教授如果不是必修中的必修,就尽量不要给自己添堵。因为有些更加恶劣的会怀疑你作业抄袭、嘲笑你英语水平不高、在小组讨论中给你使绊子。

其次,许多中国留学生英语水平不如美国本土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慎重选择有浓重口音的教授。

从小学着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长大的我们,能够走出国门,在全英语的环境中与美国学生拼高低已是一项成就的了,再勉强自己在一学期内掌握印度英语、威尔士英语、苏格兰腔和黑人RAP腔,简直是强人所难。

听不懂教授讲课带来的尴尬,说起来真是数不胜数。虽然平时傻傻点头就能混过90%的提问,一到讲考试要求的时候,就容易抓瞎。然而,培养好英语能力的、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们还是应该抛开这些顾虑,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教授。

选课之所以被称之为大战,除去复杂程度外,它的激烈竞争性也是一个原因。在很多美国大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小班教学都是大势,于是越是有名的课程,越是一席难求。

提前查好资料,心里有个数,才能飞快抢到自己喜欢的课。有些教授还要你额外申请,才批准你进入班级,这就更要求你认真做好准备。仔细研究自己的毕业要求和学业规划,做一个充实有效的appointment,是选课前的重大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