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毕达留学 2014年9月18日
2014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英美高校依旧占领前十强。麻省理工学院蝉联第一,哈佛大学跌至第四,帝国理工学院挤入前三。就中国内地大学来看,27所大学进入QS榜单,清华大学第一次以排名47位登顶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大学之首,它超过了未能进入前50的北京大学。
所有排名前10的大学在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国际师生占比方面都表现出色。帝国理工学院在“单位教职引用率”当面的突出表现使其成为了排名前10的大学中攀升最快的一所,一举超越了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成为了与剑桥大学并列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学。
排名前200由总共由来自31个国家的学校组成;其中美国以51所学府占据统治地位,领先英国的29所、德国的13所、荷兰的11所、加拿大的10所、日本的10所以及澳大利亚的8所。
自2009年以来上升最快的学校为:麻省理工学院,成均馆大学(韩国),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高丽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用过)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其中有8所学校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实力强劲。
“在经济衰退之后,来自政府与私营部门的资助都越发地将重心投放在具有高影响力的STEM研究,大部分的此类研究在专科性的机构中进行,”QS调研总监本.索特(Ben Sowter)谈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机构进一步地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焦点。随着来自公共部门的预算越发紧张,学术机构似乎与以往相比更加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高利润的科学、技术以及医药领域”
在该排名的所有全球前800余所大学中,中国大陆的27所大学中有19所提高了其位置, 提升最为显著的是厦门大学(上升105名, 至全球441名)。
清华大学第一次以排名47位登顶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大学之首。它超过了未能进入前50的北京大学(排名并列57位)。其原因部分归结于清华大学在研究影响指标“单位教职引用率”上的提高,在清华大学在此项上升了36位的同时,北京大学下跌了18位。
在研究实力上,中国大学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表现最好的中国大陆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单位教职引用率”上全球排名第120位,紧随其后的是浙江大学,全球第153位; 和复旦大学, 全球192名。27所上榜中国大学中19所的“单位教职引用率”都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 中山大学在所有中国大陆大学中上升最快(上升76位至全球326名), 武汉大学(上升42位至5151位), 北航大学(上升45位至549位)。
在全球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中, 清华, 北大, 复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位列中国大陆名校第一梯队,位列全球前180名。
在全球学术声誉上, 23所大学与去年相比保持或是提高了其全球学术声誉指标的位置(基于全球范围内63,676名国际学术权威专家的调查回复)。其中, 华中科技大学和山东大学在全球学术声誉中上升最快, 今年分别上升101位 (475名)和102位(457名)。吉林大学(上升96位至451名), 南开大学(上升66位至272名),西安交大(上升55位至410名)。
20所中国大陆大学保持或是提高了其全球雇主声誉(基于28,759全球雇主的调查回复)。包括东南大学, 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在内的4所内地高校在全球雇主中的声誉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此项指标中位列全球前20。
在反映国际化程度的两个指标中, 中国大陆大学总体在”国际教职员工”中表现不俗, 总体趋势向上. 然而在”国际学生数量”指标中,19所中国大陆名校比去年排名下降, 和国际其他名校相比竞争力有待提高。
QS智库中国总监张巘博士 (Dr. Christina Yan Zhang) 指出: “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战略重视, 长期大力投入, 和有效深化改革正在帮助中国大学在综合实力, 尤其是在科研能力上起到质的飞跃。这一点在今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众多不断涌现的世界一流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带来了中国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的显著提高。这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 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制定出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积极吸引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和工作,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
以下是登上2014-2015QS世界大学排名的27所中国大学榜单
QS排名 |
中国排名 |
学校名称 |
学校英文名 |
国家/地区 |
评分 |
47 |
1 |
清华大学 |
Tsinghua University |
中国 |
81.3 |
57 |
2 |
北京大学 |
Peking University |
中国 |
78.8 |
71 |
3 |
复旦大学 |
Fudan University |
中国 |
75.3 |
104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中国 |
69.1 |
144 |
5 |
浙江大学 |
Zhejiang University |
中国 |
61.9 |
147 |
6 |
中国科技大学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中国 |
61.2 |
162 |
7 |
南京大学 |
Nanjing University |
中国 |
59.3 |
240 |
8 |
北京师范大学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中国 |
47.4 |
321 |
9 |
中山大学 |
Sun Yat-sen University |
中国 |
40.2 |
328 |
10 |
南开大学 |
Nankai University |
中国 |
39.9 |
335 |
11 |
武汉大学 |
Wuhan University |
中国 |
39.5 |
379 |
12 |
西安交通大学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中国 |
36.1 |
393 |
13 |
同济大学 |
Tongji University |
中国 |
35.5 |
441-450 |
14 |
厦门大学 |
Xiamen University |
中国 |
- |
451-460 |
1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UAA) |
中国 |
- |
461-470 |
16 |
人民大学 |
Renmin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
中国 |
- |
481-490 |
1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中国 |
- |
481-490 |
17 |
华中科技大学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中国 |
- |
501-550 |
18 |
北京理工大学 |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中国 |
- |
501-550 |
18 |
华东师范大学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中国 |
- |
501-550 |
18 |
吉林大学 |
Jilin University |
中国 |
- |
501-550 |
18 |
上海大学 |
Shanghai University |
中国 |
- |
501-550 |
18 |
天津大学 |
Tianjin University |
中国 |
- |
551-600 |
19 |
山东大学 |
Shandong University |
中国 |
- |
551-600 |
19 |
东南大学 |
Southeast University |
中国 |
- |
701+ |
20 |
华东理工大学 |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中国 |
- |
701+ |
20 |
北京科技大学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中国 |
- |
更多排名请查看毕达大学排名专区》